《永寧縣誌[普通古籍]》1874年江西省圖書館出版的圖書。
基本介紹
- 中文名:永寧縣誌[普通古籍]
- 其他題名:同治 十卷,卷首一卷
- 責任者:(清)楊輔宜等
- 出版年:清同治13年(1874)
《永寧縣誌[普通古籍]》1874年江西省圖書館出版的圖書。
《永寧縣誌[普通古籍]》1874年江西省圖書館出版的圖書。其他責任者(清)[寧岡]肖應乾等出版者出版地分類20902版本江西省圖書館 2010年12月描述館藏信息江西省圖書館載體形態線裝|5冊 有圖類型地方志格式TIF ...
永寧縣誌 分類號 文種 chi 描述 版心、書衣題洛寧縣誌 索取號 地150.30734.55.1
《永寧縣誌(上冊)》是永寧縣史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。內容簡介 一、本縣誌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為指導,遵循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,堅持事實求是的思想路線,運用新方誌的理論和方法,全面真實地記載永寧縣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社會的歷史與現狀,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及西部大開發服務,力求...
《永寧縣誌(下冊)》是永寧縣史志編審委員會編纂的地方志。內容簡介 有這樣一種文化典籍,在曾經戰火紛飛、天災頻頻的文明國度里,它不僅沒有化為歷史的塵埃,相反從誕生之日起,其編纂修訂工作一直前後相續,代代不輟,綿延2500多年,終於富集而成如今這座巨大的文明礦脈。作品目錄 封面 永寧縣誌(下冊)目錄 第十七...
同治永寧縣誌 《同治永寧縣誌》是2019年黃山書社出版的圖書。
“四棵樹”在近年出版的《永寧縣誌》裡頭有記載,據載:“(四棵樹)位於李俊鎮李俊村,李銀公路(李俊至銀川)東側21米處,占地200平方米,在空地中央,聳立著4棵古老蒼勁的銀白楊樹,成(呈)正方形布局,其株距、行距均為8米,粗細相差無幾,4人環抱不及,枝杈橫生,濃陰蔽日,覆蓋面1畝有餘。1966年以前常...
1985年9月23日,永寧縣專業志工作會議召開。1994年4月9日,永寧縣誌送審會召開。2000年8月11日,永寧縣軍事志送審會召開。2001年9月25日,縣史志辦在全區黨史工作會議上受到表彰。2001年10月16日,縣史志辦編寫的銀川軍事志通過送審。1999年10月13日,縣史志辦編寫的部分史志作品在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。2001...
1991年11月23日,中共永寧縣第九屆黨代會開幕。 1991年11月23日,中共永寧縣第九屆常委會成員合影。 1994年4月9日,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(原縣委書記)馮茂在永寧縣誌送審會上講話。 1993年2月25日,縣人大常委會主任李生福在人代會上作工作報告。 1991年11月24日,縣委書記邵漢清在黨代會上作工作報告。 1985年9月...
有關海子湖,有許多優美動人的傳說,被收入《中國民間故事集成》和《永寧縣誌》。其中有《海子湖的傳說》、《草大鬼夜擒金馬駒》、《海子湖的金馬駒》、《金鍊繩的傳說》等。傳說小東方(金星村)一帶農牧民建造了海子湖西北西夏陵區的雙墳,蒙軍血洗小東方時,這裡的羌族從此成為漢人,當時有匹棗紅馬沖踏蒙軍,...
永寧州,明隆慶五年(1571年)升古田縣置,治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永福縣西北壽成,屬桂林府。1913年改為永寧縣,次年改名關嶺縣。歷史沿革 清因之。1913年廢州改為永寧縣。據《永福縣誌》記載,永寧州有著悠久的歷史。晉太康二年(公元281年),永寧州地為常安縣,後改名為純化,併入始安郡;唐武德四年(621年)...
永寧州古城就處在三台嶺險隘下的古道上,它就像一個關隘,進可攻,退可守,大有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之勢。歷史事跡 據《永福縣誌》記載,明弘治五年(1492)後,由韋朝威、覃萬賢、韋銀豹所率領的壯族農民起義隊伍,曾攻占永寧州古城80餘年,使這座大山之中的古城,一度成為廣西農民起義的中心。清康熙十一年(...
永寧山海拔1312米,東西走向,長2.2公里,寬1.5公里。山勢高大險峻,岩石裸露暴突,呈褚紅色,從遠處看,像一座銹跡斑斑的古鐘立於洛河邊上。洛河環繞山的東、西、南三面,山樑向洛河突起一山嘴,巍然獨立,峭崖絕壁,宋代在此地建有防犯古寨。據《保全縣誌》載,宋代以前,其山按山質為石,酷似樓,上鑿有...
3.永寧河水接川河,今古漁商竟幾過。試看江門來往岸,石頭篙眼劇蜂窩。4.金毛仙卉號岩姜,星作繁花石作房。地秀莫言中土隔,炎皇岐伯總曾嘗。5.水峽風煙接大洲,翠屏青嶂繞丹丘。當年若使王猷見,那肯輕回雪夜舟。(見《升庵遺集卷十七·七言絕句》,三、四首前志未收,第五首《乾隆畢節縣誌》中訛錄為...
奢崇明之亂,同撫軍守成都。天啟四年(1624年)擢大理寺左丞,天啟六年(1626年),擢通政司右通政。崇禎二年(1628年),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巡撫四川,剿滅奢崇明、安邦彥。以敘平叛功,蔭襲錦衣衛指揮使世襲,著有《前後言兵事疏》二百七十餘篇,《暑涼谷集》。《四川通志》《永寧縣誌》皆有傳。
中所屯是位於城內西北隅,東西走向,東起北街,西止鑄造廠。向北與沙街巷相通。長350米,寬8米,土路面,是城內最早的一條街巷。據萬曆《永寧縣誌》載:明永樂十二年(1414年)建永寧縣,縣轄五里,終食屯為其一(今永寧城內西北隅)。原縣治在團山下,無城。宣德五年(1430年)移縣於終食屯。同年調撥...
掛匾:重興關。後遷監察御史。萬曆十六年(1588年)田子堅修《永寧縣誌》。人際關際 曾祖:田安 祖父:田斌 父親:田理,教諭 母親:蔡氏 繼母:金氏 兄長:田子秀 大弟:田子栗 二弟:田子碩 妻子:徐氏 繼娶:楊氏 再繼娶:張氏 主要作品 《請益亭記》、《襄垣縣誌》、《鹽法四事》、《絳州志》等。
《永寧縣誌•卷二十三》《清代山東武鼎甲》聖旨 奉旨曰:韜公出身世祿之家,獨能守命不渝視死如歸,固中憲公之貽謀之善也,若韜者可謂繩劂祖武者矣,敕命入祀京城忠烈祠。世襲罔替恩騎尉 武韜字三略:清順治三年武榜眼進士及第,官山西蒲州府參將,誥授昭武將軍,順治六年戰死於封疆,奉旨入祀京城忠烈祠,...
仁存渡口位於距永寧縣仁存鄉政府5公里處,曾是連線黃河東西兩岸的咽喉要道,1970年因葉盛黃河公路大橋通車而廢。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9兵團先頭部隊解放銀川橫渡黃河舊址。歷史沿革 無論是《靈武市志》還是《永寧縣誌》等地方史料,談及仁存渡口時,總是寥寥幾句,而且重點落墨之處都在解放銀川時解放軍在這裡渡河。
成路歷史悠久,據《永寧縣誌》載:明宣德五年(1430年),陽武侯薛祿奉命統兵築城,糧倉設於此胡同內,故名。兩側均為磚瓦平房,新舊交錯,質量不一。西端北側有兩層小樓一座,為趙姓農民自建樓,經營個體飯館,生意興隆。中段南側侯姓門口,曾有明代石獅一對,高0.84米,座為雙層蓮花,雕刻精細,現存縣文物管理所...
“四棵樹”在2013年出版的《永寧縣誌》裡頭有記載,據載:“(四棵樹)位於李俊鎮李俊村,李銀公路(李俊至銀川)東側21米處,占地200平方米,在空地中央,聳立著4棵古老蒼勁的銀白楊樹,成(呈)正方形布局,其株距、行距均為8米,粗細相差無幾,4人環抱不及,枝杈橫生,濃陰蔽日,覆蓋面1畝有餘。1966年以前...
據永寧縣誌記載,神靈寨易守難攻,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,這地方曾是兵家存放草料和糧食加工的地方,古城料窯。那石磨和石臼向人們訴說著戰爭的滄桑,使人沉入歷史的追憶和回顧,體味古老歷史文化的厚重和燦爛。交通指南 1、鄭州方向:鄭盧高速——少林寺-洛陽高速-洛陽繞城高速(洛陽高新區、宜陽出口下)—宜陽—洛寧...
“著名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”是 “十一五”國家古籍整理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,得到了相關部門領導的大力支持;北京大學圖書館領導極為重視這一項目,古籍部專家在本書編輯出版過程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,在此一併致謝。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二〇一三年八月 圖書目錄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方誌叢刊(全330冊)北京(6)1...
位於永寧縣(今洛寧)的洛西書院就是在這一背景下創辦起來的。據史料記載,洛西書院由元代翰林直學士薛友涼捐宅而建,開永寧書院教育之先河。從元代至明清時期,洛西書院歷經六百餘年的風雨洗禮,書院雖屢毀屢建,但書院文脈代代延續,傳承至今。據《洛寧縣誌》記載,元統元年(公元1333年),通判完顏光祖對洛西書院...
本書在編撰過程中,參考了王燦熾所編《北京史地風物記錄》,郗志群所編《北京百年論著資料索引》 ,馮秉文所編的《北方誌概述》,上海書店、巴蜀書社、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國地方志集成》,中國科學院北京天文台主編的《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》,首都圖書館地方文獻部提供了有關藏書目錄及文獻。作者簡介 譚烈飛,...
太谷縣誌[鹹豐]太谷縣誌[民國]重修平遙縣誌[康熙](膠捲)重修平遙縣誌[康熙]平遙縣誌[光緒]靈石縣誌[萬曆](膠捲)靈石縣誌[嘉慶]靈石縣誌[民國]壽陽縣誌[康熙](膠捲)壽陽縣誌[乾隆](善本)壽陽縣誌[光緒]祁縣縣誌[康熙](抄本)祁縣縣誌[乾隆]介休縣誌[康熙]介休縣誌[乾隆]介休縣誌[民國]十、呂梁地區 永寧州志[順治...
第三節 諺語 第四節 歇後語 第五節 歌謠 第五章 民間傳聞 第十三編 附錄 第一章 文獻輯存 第一節 闞志 第二節 宋禮事略 第三節 《永寧縣誌》關於宋禮的記載(摘自《續修宋康公雌志》卷下)第四節 運漕摘要(摘自《Ⅸ續修宋康惠公祠志》卷五)第五節 節錄黃河考(摘自《續修宋康惠公祠志》)...
題字書家為著名學者、圖書館學家、書法家顧廷龍先生,曾任上海圖書館館長、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領導小組顧問等職。第一元勛 為明朝左丞張騏立。元末張騏跟隨張士成起義,駐紮杭州、湖州,後歸順明朝,任江西行省參政、左丞,被興化人視作功勳卓著的元勛。題字書家為著名學者、書法家、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先生。遼...
第七,我們將用三年(2008年至2011年)時間推出附有校勘記的繁體豎排標點排印本的《台州四庫》精華本,收入台學典籍近500部,約0.4億字;再用七年(2011年至2017年)時間推出以繁體豎排斷句排印本的《台州四庫》大全本,收入台學典籍1500餘部,約1.5億字;並在2014年前完成著錄近10000部台學典籍《台州四庫總...
福建省石獅市境內保存古遺址多處,包括衛城、鹽場、橋樑、海關及烽火台等。永寧衛城遺址 位於永寧鎮永寧居委會。宋為水寨,明洪武二十七年(1394年),泉州衛指揮僉事童鼎築城。據清道光《晉江縣誌》載:“城周八百七十五丈,基廣一丈五尺,高二丈一尺,窩鋪三十有二。為門五:南曰金鰲,北曰玉泉,東曰海寧、曰...
《永嘉縣誌·武備志》載“龍灣寨,在府東三十里,東接寧村,西捍府治,坐臨深水,頗為險要。”清光緒九年(公元1883年),亦於龍灣建造炮台一座,用來防禦帝國主義的侵略。“龍灣炮台”的石額及遺址,至今猶存,炮台現已修整一新。風景名勝 永昌堡 永昌堡,位於龍灣區永中街道,是浙江省現存唯一座由民間自發...